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陆续出台多项具体改革方案,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然而,作为拥有近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环境承载压力依然很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今年全国两会上,各民主党派中央纷纷递交提案和大会发言,围绕大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问题建言献策,为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保卫蓝天
自2013年9月“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从中央到地方的“铁腕治霾”,已经让人看到了显着的成果。不过,大气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解决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民盟中央:多措并举调整能源结构
问题:大气污染的背后,是能源结构的缺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是一种比较“脏”的能源,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对策:能源结构调整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在逐步抑制煤炭过度消费、推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发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多管齐下,既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要化解煤炭行业产生的金融系统压力,更要关注行业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民生情况。
民建中央:抓紧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责任清单
问题: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末端治理减排空间越来越有限。突出问题有: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低、“散乱污”企业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与布局亟待调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对策:抓紧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责任清单。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把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措施进行分解、落实、细化,严格考核督察,严肃问责追责。同时,进一步推广各省份制定生态环保责任清单的成功做法,明确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确保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联动。
扞卫碧水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虽然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企稳,但《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冬、春、夏、秋四季,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
民建中央:构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问题:我国海岸带开发处于低效无序状态,近海与流域污染日趋严重,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依然根深蒂固。
对策:建议转变观念,以海定陆,构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海岸带的开发,应该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布局,确立多层次、大空间、陆海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发展理念,并实施“湾长制”。
民进中央:建设长江流域环境监测平台
问题:长江流域目前尚缺乏长期有效的综合监测评估机制和专门机构,不同尺度监测技术难以衔接,相关数据分散且不系统。
对策:建议建设长江流域环境监测平台,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农工党中央: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
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向海洋倾废量达200亿吨,海洋生态保护的形势严峻。
对策:呼吁制定和实施《国家碧海保护行动计划》。应严格陆海衔接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同时,建立咸淡水相衔接的水质标准评价体系,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还要严格海洋倾废监督管理。科学划定海洋倾倒区,对海洋倾倒区应定期进行监测,强化海洋倾废审批及倾废过程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此外,建议严格防范突发海洋生态环境风险。
九三学社:开展海滩资源和生态调查与监测
问题:海滩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貌单元和生态系统,历次海岸带调查都未能将海滩这一完整的地貌与生态系统作为自然资源来进行专项调查和登记,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引领,海滩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也不充分。目前各地往往从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出发,将海滩当成一般性滨海土地资源使用,海滩生态受损严重保护不力。
对策:建议系统开展海滩资源和生态调查与监测。把海滩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确立海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价值,将其纳入“智慧海洋”建设体系。建议科学规划海滩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禁止私人占用公共资源,并加强海滩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台盟中央:探索构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问题:目前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面临以下难题:尚未形成统一联动的体制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不健全,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不力。
对策:建议从增进文化共识、培育共荣利益以及构建信任平台奠定参与基础着眼,从健全完善政府间的协同机制、运行机制、评估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入手,探索构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民革中央: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
问题:在标准体系方面,缺乏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物监测标准、限量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和污染修复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在监管措施方面,缺乏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和有关责任追究办法,对“土十条”以及《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政策在基层宣传普及不够,致使土壤修复监管措施不力。
对策:建议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构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同时,加快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按照“土十条”任务分工要求,落实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的治理修复责任,特别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还要科学有效推进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将土壤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环境治理参与者的合理回报。
民盟中央:科学编制荒漠化防治规划
问题:我国土地沙化趋势依然严峻,荒漠地区湿地退化加剧,个别地区休牧和禁牧政策一刀切,出现了过度保护而导致的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的现象。而且,沙区过度植被建设,可能出现“绿色荒漠化”危机。
对策:建议科学编制荒漠化防治规划,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因地制宜精准治沙以避免“绿色荒漠化”。同时,科学发展沙区生态产业,准确评估各类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建立生态补偿新机制,完善补助标准与方式。
致公党中央: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
问题:东北的秸秆以玉米秸秆和稻谷秸秆为主,每年总量约1.5亿吨,由于秸秆还田程度低,成为东北黑土退化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
对策: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因为,东北地区秸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秸秆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可以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食用菌与农作物在土地利用上互补,产生的废弃料可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黑土地的保护和绿色发展。健全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的补贴制度,优化食用菌产业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生产食用菌,利用食用菌废弃料实现秸秆还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