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扑灰年画:《论语故事》
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像绵延的山脉、磅礴的河流,有根有源,坚实而充满活力。扑灰年画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特有的民间画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扑灰起稿而得名,主要用柳枝炭条起轮廓,在画纸上扑抹起稿,被誉为中国民间手绘年画向木版年画过渡的“活化石”,也因为工艺绘画语言独特,被称为“中国民间写意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在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发展成熟,早期曾受庙宇壁画和文人画影响,主要作墨屏花卉,于年节时分在街市上销售;后来办作坊、开画店、拓展民间市场,更加趋向表现民间的现实生活,以色代墨,打上了民间生活的风格烙印。上世纪“新年画运动”时期,不少优秀画家投身年画创作,此后在70年代也开展了一系列抢救和挖掘,到1984年,高密扑灰年画晋京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进一步受到业内专家的关注。如今,扑灰年画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进入国家文化视野。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提升,作为昔日年俗重要组成部分的年画,带着浓浓的年味儿重回节日生活,烘托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年画姓“年”,其创作生产和年俗活动密不可分。在老百姓生活中,每年进了腊月,年画就成为年节的抢手货。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神要贴灶王年画。高密的民间画师们丰富祭灶题材,在灶王年画中融入了二十四节气图,有“二人小灶”“二人大灶”等样式。“大年三十,接财神,供家堂”,需要张贴神像年画。其中,接财神是老百姓祈望发家致富的一种普遍的仪式,财神像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高密年画的财神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祈求忠心耿耿的财神保佑发家致富。供家堂族影,是感恩祖先慎终追远的表达方式。“胡三太爷”,保护家宅平安。射狗的“张仙”,守护幼儿免遭侵害。此外,新年里除旧布新,用得更多的是具有装饰性、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和愿望的年画,比如老人房间里的寿星仙鹤,新人房间里的“麒麟送子”“双鹿送子”,有孩子的房间里“五子夺魁”“榴开献瑞”等,寄托的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美好愿望。
民间画师们生活在民众之中,他们了解人们的追求和向往,无论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戏曲人物,还是花卉禽鸟等人们熟悉的生活题材,都离不开美满幸福、长寿如意等普遍的心理、情趣和追求,往往以热闹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俊俏的人物、吉祥的寓意,表达对风调雨顺、家宅安泰、人丁兴旺、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祈望,带着现实生活的印记。应该说,年画不仅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寄托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作用,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传播形态,起到了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道德教化引导、丰富精神生活的作用。高密扑灰年画中《渔樵耕读》《喜报三元》《三娘教子》《二十四孝》等都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和伦理追求,表现家庭和睦的《姑嫂闲话》,颂扬忠义的《桃园三结义》《岳飞》《杨家将》,表现乡村生活趣味的《踢毽子》《放风筝》等,也具有生活引导、美德教育等社会功效。
年画的需求具有时节性,提高年画生产效率,满足年节旺盛的集市需求是个首要问题。扑灰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年画制作技法,以一稿用灰扑数张,或者在扑好的画稿上重描重扑再增加数量,而且同一张画稿本身会形成对称的两张,解决了特定时段需求量大、生产量大的问题。同时,作为民间艺人的一种生计,也解决了徒弟手生接活儿和粉本活态传承等问题,是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对绘画技艺的创新。扑灰年画尤其突出了“抹”的艺术特色,所谓“刷刷刷,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的扑灰年画艺诀,尤其体现了挥洒自如的写意特色。“刷刷刷”“大刷狂涂”,在扑灰起稿之后,进行平面涂色和勾画轮廓,整体带有“抹”的味道,往往单色刷抹,一气呵成,画起来时间快,用笔施彩潇洒豪放,体现了纯熟的手工技艺,将“抹画”的创造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刷狂涂”过程中,也有绘画工具的改良和创新,比如为了提高绘画效率和增加装饰效果,民间艺人发明了“鸳鸯笔”,将一支羊毫,按需分开,一粗一细两个笔锋,画一笔可以得到一粗一细两种线条,用来装饰勾勒,既加快了勾勒速度,也增加了线条变化,从中可见年画技艺的创造性。扑灰年画的局部采用工笔细绘,脸部五官等往往要以谨慎的态度细心巧画。同时,用农家桌上的萝卜咸菜刻上花卉图案,蘸了颜色磕在人物服饰上,增强了装饰效果,也节省了工笔细绘的时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应该说,民间绘画是程式化技法与率真性的融合,扑灰的年画样式是固定的,基本造型是程式化的,形象也是可复制的,但往往画师不同,画风各异,形成了简约率真的艺术风格。
扑灰年画的发展历程尤其反映了民众对年画的主导性创造。比如早期的扑灰年画由“墨屏花卉”起步,以墨色为主,比较古朴,人们称其“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称之为“黑乎乎的老抹画子”,因不受庄户人喜爱而转向了艳丽明亮的色彩、人物丰满隽秀,所谓“红绿大抹笔,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对生活的憧憬表现在画面中,明亮鲜活,才能既装饰美化房间,又讨得好口彩,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预期,表达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也就是说,年画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漫长的岁月里在民间生活的土壤中孕育生成的,它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变化发展,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也往往浸润于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年画不仅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以形象鲜明的形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美好的情感和追求;也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里表达和维系人们对美的追求;并作为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发挥着平衡心态、弘扬美德、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气质,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象征和纽带。也由于年画与年节习俗密切相关,有特定的题材内容和内涵风格,作为民间艺人的生计方式,也往往随年节市场需求创新和发展,在具有民俗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和商品性,这些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上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机械化印刷技术发展,年画一度受到“月份牌”、新年画、挂历等年节用品的冲击,加之物质生活更加丰裕,节日的文化娱乐生活涌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媒介,年画在节日生活中的位置一度很大程度上被取代。与此同时,扑灰年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也因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在艺术创作领域实现了传承和创新。从根本上说,作为民间文化、生活艺术,任何形式的抢救和保护都比不上千家万户的传承和延续应用,年画只有扎根在民间生活的土壤里才有生命力。
如今,随着人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度进一步提升,对吉祥文化的追求更加热切,对民间艺术、手工文化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对文化乡愁的感受更加深刻,年画重回生活,作为鲜明的年节文化符号,营造着吉祥喜庆的氛围,寄托着真挚美好的愿望,朴素而又亲切。我们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就是传承和发展生活的热情、传承文化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作者:潘鲁生
全国365bet亚洲版_365bet下注_365bet足球即时比分网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