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对中国社会来说一个大趋势或者说大风口,就是消费升级:人们过去愿意消费的东西,可能现在不一定愿意消费了;人们过去不愿意买单的东西,现在愿意买单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文化产品,人们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很多,也比以前更愿意为文化产品买单。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起来并不是在一些传统的媒体上,而是在二次元的网站B站上。B站以弹幕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形式闻名。最近还有一个片子比较火,就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它海报上用的词“陶醉了6000年”“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这款美瞳我要了”,都是新的表达形式和数千年的文明结合,使得文化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过去这一年,百度用技术做了一些和文化结合的尝试,其中有一个是让文物开口“说话”。怎么让国宝真的能够开口“说话”呢?就要用技术。所谓的AR技术,就是增强现实技术。我们以秦始皇兵马俑做了一个试验,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和两千年前的兵马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兵马俑是什么样子?每一个俑起什么作用?平时我们见到的兵马俑其实已经没有颜色了,甚至胳膊、腿都残缺了。利用新技术,我们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当你拿着手机对着它的时候,就能看到两千年前那个彩色的兵俑到底是什么样子。任何有关兵马俑的问题,它都可以回答。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学技术怎样来弘扬我们的文化、怎样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我们灿烂文明的例子。
中国的文明非常悠久,影响力也非常非常大,但是怎样让国际社会、让外国人也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技术的手段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个技术手段之一就是翻译,比如说我们中文怎样自动翻译成英文,或者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像百度翻译已经可以翻译30多种语言。我们也做了一个小的、可以手持的设备,出国旅游都可以用。你说中文,翻译出来的就是英文;对方说英文,设备就翻译成中文。这样的技术无论是对于日常生活也好,还是对于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渗透也好,都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新的文化场景的产生也可以靠技术来推动的。
2017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庆92周年之际,“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之“端”——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这是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将传
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又一次创新呈现。用数字技术,让养心殿“活起来”,让年轻人更多地走进传统文化(图/VCG)
过去一年,文化产业有很多变化,总结起来有三个比较大的方面,成为文化“新周期”的三大现象。
第一,文化产业的渠道在发生变化。几十年前的“上山下乡”把当时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渗透到了中国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那时的文化渗透率很高,虽然内容相对比较单调一些。今天我们看到,新的文化内容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和一些线下的渠道,在向更深、更广的地方进行渗透。从数字上讲,2017年全国电影的总票房559亿,有40%是来自三四线城市,和我们前几年感觉“看电影的人都是在一线城市”已经非常不一样了。中西部的这些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一线城市,这是新的渠道。
第二,受众层面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很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小镇青年”成为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什么是“小镇青年”?就是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特点是收入不高。目前中国7.5亿的网民中有80%的人月收入都在5000块以下,现在还有很多人去网吧上网,每6个人中有1个人还会去网吧上网,农村的网民占到三成左右,他们开始在花钱消费文化产品,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是文化产品有新的形态,传统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的碰撞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技术火花。比如表情包。说到表情包,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2016年奥运会傅园慧的表情包,最早在贴吧里开始传,大家都非常喜欢。现在我们用AR,增强现实的技术做了表情包。故宫600年历史,这里住了好多帝王后妃,如果能把这些帝王后妃都做成表情包,给大家“消费”一下,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是现在很多网民喜欢的形式。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很快,从最早的文字内容到后来的图片内容,再往后是视频内容。过去的视频内容以长视频为主,一个电视剧几十集、上百集,大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完。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视频变成短视频,甚至是微视频。短视频可能三两分钟就能够讲出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小的故事,或者把一些长视频切成短视频,大家就很爱看。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将一部大剧里最精彩的2、3分钟抽取出来,给大家进行展示和分享。而微视频就是10秒左右的视频。在我们看来,视频是一个更新的、更高级的形式。而且,在一些90后看来,视频越来越变成主流,对他们来说,如果让他拍照,还得想想要摆什么角度、要选一下哪张照片拍得更好,但如果让他们上传视频,他们连想都不用想,5秒、10秒就上传了。他们觉得这是门槛更低的、更加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媒介或者说文化产品的形式。而且,这些新的形式在过去一年中不断地出现。
当前,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而且仍然在高速成长,但新陈代谢也非常快,也有各种各样的产品过剩,比如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在新的时期,各种各样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使用互联网,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之间,其实是在竞争受众的时间,我们怎样能够跟得上消费者的步伐?跟得上消费者的口味?这是我们每一个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今年开年有一个非常火的文化现象,就是直播答题,吸引了很多人。仔细分析一下,它在本质上替代了原来电视的综艺节目,比如《开心辞典》,也是一种答题,但那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参与,大多数人只能坐在家里看,而今天的直播答题,几百万人都可以参与,而且不仅免费参与,还可以拿奖,自己不用出钱还可以得钱。这就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形式,形成高度的互动。同时也是因为现在的带宽足够大,使得直播不会卡了,因为10秒钟必须要答完,不能说10秒钟过去了内容还没显示出来。一年前网络环境都不允许的事情,现在就变得成熟了。这是技术助力文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过去一年,文化产品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觉得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文化产业变革。当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4%,网络视频用户5.65亿,全球电影票房的增量主要都是产生在中国,App Store畅销榜中有85%都是游戏相关的,都是文化产品。
中国的文化发展很快,也希望能够走出去。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我在跟一些国际上的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进行交流的时候,都谈到过中国企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国际化问题。其中也有人非常直言不讳地跟我讲,虽然你们中国互联网公司很强大,每一个公司都很成功,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的,是得不到认可的。我说为什么?他说国际市场不认可中国的文化,而互联网又是一个非常非常带有文化色彩的产业,如果他们不认可你的文化,你的产品和技术做得再好也没有用,那个市场你进不去,就打不开那里的市场。其实到今天,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中国互联网公司,无论做得多么强大,主要的收入还是来源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要说收入,在使用情况上、用户数目上,仍然是非常少的。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有文化自信,我非常相信,我们的文化会逐步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接受。过去,是迪斯尼去改编中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再卖给中国;以后,我们应该是去改编国外的故事,比如罗马斗兽场,最后卖回欧洲去,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样的趋势正在发生。今天在日本,他们最大的、用得最多的输入法是百度输入法,这就是他们开始逐步接受中国的互联网,接受中国互联网产品的一个例子。我相信,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不仅在中国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也一定会在全世界受到所有国家,所有人的认可。
来源:中国365bet亚洲版_365bet下注_365bet足球即时比分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