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贾汪区紫庄镇彭庄村村了宋玉英喜滋滋地领到了上月的1800元工资,连说:“俺这样60多岁的人,没想到还能在家门挣到工资,真是太高兴了。”像宋玉英一样,在村甘薯育苗基地“田间工厂”从事除草、剪苗拿工资的还有30多位50岁以上的村民,提及此事,他们纷纷对村党总支竖起大拇指。
是什么缘故让村民流露发自内心的喜悦,事情还得从头说起。紫庄镇彭庄村8组有135户550人,近年来,组内年轻村民大多在村企上班或外出务工,家中大部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全组115亩良田的耕种问题成了村民的难以割舍的“鸡肋”。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求助村党总支,希望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解决耕种劳力不足,土地收入不高的实际难题。
了解村民的诉求后,为妥善解决问题,寻求最大共识,彭庄村党总支决定把这事交给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进一步调查了解,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于是由365bet亚洲版_365bet下注_365bet足球即时比分网委员、村民代表、“十必联”志愿者、乡贤等组成的协商议事小组进行了紧张有序的工作。
“入家门”——摸底数。小组成员分头入组进户,了解实际困难、统计闲置土地数量、征询土地流转意见。经过走访座谈之后,又召开8组全体村民会议,集体研究对策、提出解决方案,经现场表决,全体村民大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坐炕头”——问计策。为确保土地流出去,效益收回来,议事小组综合村民的意见建议对土地流转的具体细节进行反复讨论、多方论证,最后决定把土地承包给曾在农科院工作、有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的返乡能人孙井康,土地用途为红薯育苗,承包费为每年每亩800元,租金一年一兑付。土地承包出去了,用途也明确了,村民心里也踏实了。
“创模式”——增效益。合同签好,除草、翻土……红薯苗就种植起来了,原来“人迹稀少”的土地又恢复了一片繁忙的景象。为增加村民收入,合同规定,繁忙时候,承包方优先雇佣原来的种植户来帮忙。现在,村民在自己的田里干活,既熟悉又亲切,有了双份收入,也有了双倍致富信心。看到了土地流转的良好效益,其他有闲置土地的百姓也纷纷加入进来。目前,彭庄村育苗基地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零星地”聚成了“大块田”,昔日“低产地”变成了“致富田”,群众纷纷夸赞村党总支为群众又办了一件实事、好事。